群文动态 DYNAMIC

巴中十大文旅人物 —— 潘大聪:把大巴山的故事介绍给更多人

日期:2023-03-27 09:36:04 阅读:1018
分享到:

在2022年度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

“十大文旅人物”评选中

通江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潘大聪位列其中

多年来

他致力于基层文艺事业发展

不仅积极开展艺术普及

坚持送文化下乡

落实文化惠民

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

还创建群众文化品牌

研究民间文化

创作的一件件文艺作品

荣获多项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奖项

微信图片_20230327090200.jpg

潘大聪(右一)开展田野调查


挖掘文化资源

加强传承保护


3月15日,记者见到潘大聪时,他正在进行《通江民间故事校补图注》的资料收集。据悉,潘大聪多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,组织成立通江县民俗文化研究会,积极开展地方民俗文化的整理和研究。

“通江地处秦巴山区,自古人文荟萃,文化根脉源远流长,通江民间歌谣、民间歌曲、民间故事是巴山儿女智慧的结晶。”潘大聪表示,由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,民间歌谣和民间歌曲、民间故事对年轻一代来说越来越陌生、遥远,有些已经处于濒危状态。正是如此,让潘大聪和同事们有了抢救、保护、传承民间歌谣的紧迫感。


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民间歌谣资料保护并传承下去?如何对蕴含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?这些都成为摆在潘大聪和通江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大挑战。这期间,他们想到了向高校寻求帮助,与四川师范大学“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团队”、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“巴蜀文化传承与保护团队”深度合作,与多名专家教授、资深学者共同开展通江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抢救性保护工作,于2017年启动《巴山濒危文化遗产丛书》的编撰工作。其间开展田野调查200余次,走访260多个村落,已搜集整理文字资料59册800余万字、拓片2560张、拍摄图片资料3万余张、录制影像资料1000多个小时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由潘大聪策划并主编的《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》《通江民间歌曲校补图注》已纳入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,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。2022年,《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》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,全书近180万字、1200余幅图片,图文并茂,为通江方言、民俗、历史乃至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详实的第一手资料。

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把大巴山里的民间歌谣、民间故事、民间歌曲介绍给更多人。”潘大聪说。


打造文艺精品

传承非遗文化


记者采访得知,作为一名资深文艺工作者,潘大聪组织、策划、参加了巴人文化艺术节、通江溶洞节、通江银耳节等各种大型文化活动,并参与央视、川台开展的文艺演出。同时,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开园打造大型音舞诗《活着》,为第六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打造歌舞剧《巴山恋歌》,与四川省歌舞剧院合作创作大型音乐剧《我的两万个兄弟》,入选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,成为通江文旅的一张金字招牌。

长期以来,潘大聪组织策划、创作宣传反映通江历史文化、人文风情、生态风光、建设风貌等方面的文艺精品。尤其是近年来创作了《活着》《神奇的诺水河》等大量脍炙人口、广为传颂的优秀歌曲。其中,组织创作的表演唱《哈哈响》获四川省第二届艺术节群星奖,舞蹈《大山的眷恋》获四川省第七届“金秋乐”群众舞蹈大赛金奖。


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,潘大聪积极传播非遗知识,多次参加国际非遗节,市、县非遗文化展示活动;挖掘、整理、申报省、市、县非遗项目;组织文化馆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、非遗培训、座谈交流等活动;以官方网站、微信平台、印发宣传册等方式推动非遗宣传工作。

与此同时,还积极开展艺术普及,带领文化馆的干部职工每年组织实施送文化下乡百余场,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。2020年,通江县文化馆被四川省文化馆、四川省群众文化学会评为“四川省全民艺术普及示范基地”。

潘大聪表示,他将继续深入生活,扎根人民,奉献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。


END -